涠洲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北部湾海域中部,北临广西北海市,东望湛江市的雷州半岛,东南与斜阳岛毗邻,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西面面向越南。
涠洲岛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6公里,总面积24.74平方公里,岛的最高海拔79米。涠洲岛是火山喷发堆凝而成的岛屿,95%以上的地层是火山岩组成,有海蚀、海积及溶岩等景观,有“蓬莱岛”之称,是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也是广西最大的海岛。
涠洲岛辖区内总人口1.5万人,人口的85%以上都是客家人,热情好客,勤劳淳朴。人文景观主要有三婆庙、天主教堂 、鳄鱼山景区、滴水丹屏景区、石螺口景区、天主教堂景区和五彩滩景区等。
2020年12月16日,拟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三婆庙:又称后天宫,建于清乾隆三年。利用海蚀洞做天然屏障,庙与岩洞巧妙结合在一起,高度体现了涠洲人的劳动智慧。三婆庙之名,据说是福建妈阁庙,台湾妈祖庙的别称。三婆庙的传说充满神奇色彩,院外花木茂盛,岩石纵横,曲径旁通,直达山间,风景幽雅。庙侧绿荫下,有几口仙人井,涌泉常溢不断。井水有口甘生津,清凉解毒之效。庙内,香火不断,拜祀、求签者络绎不绝。
三婆庙
南湾鳄鱼山景区:包含了鳄鱼山、五彩滩、红色广场、南湾海洋运动公园以及部分海域,总面积是3.8平方公里。南湾鳄鱼山景区以美丽的海岛风光、典型的火山地质遗迹、奇特的海蚀微地貌景观、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舒适宜人的气候闻名海内外。
南湾鳄鱼山景区
天主教堂:圣堂景区位于涠洲岛盛塘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晚清四大天主教堂”之一。教堂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士建于1853年,历时10年建成,主体建筑保存较为完好,是中西文化融合共生的历史见证。整座建筑主要取材于海底珊瑚沉积岩,运用周密的力学设计建成,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哥特式教堂,外表高耸的罗马式尖塔有着“向天一击”的动势,造成一种“天国神秘”的幻觉,堪称别具一格。
天主教堂
博物馆:北海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位于涠洲岛南湾鳄鱼山景区游客中心综合楼二楼,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整个博物馆主要以火山地学为主体,以科普展览为主线,展览区内以图、文展版及实物标本陈列为主,再与声光电、电子沙盘、仿生、虚拟现实、全息投影、二维码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形式,来重点突出涠洲岛的火山岛特色,是一个集火山地学、海洋(历史)文化、科研、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自然科学馆。
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五彩滩:位于涠洲岛东部,因退潮后,海蚀平台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而得名,是岛上观赏海上日出的绝佳地点之一,退潮时,大片的海蚀平台裸露出来,经过海水打磨,犹如一幅幅印象派艺术画卷。在五彩滩,可以同时看到海蚀崖、海蚀洞、和海蚀平台三位一体的地质结构;还可以看到涠洲先民就地取材修建房屋而留下的古采石场。
五彩滩
石螺口:石螺口景区因海滩形状像一个螺口,还有各种各样的海螺分布,故而得名;海滩周围有着涠洲岛生长最好、面积最大的珊瑚礁群。作为最浪漫的西部地带,石螺口景区以其独特的珊瑚沙滩、清澈如镜的海水和最适宜观赏缤纷的珊瑚世界吸引着游客们纷至沓来,是观海上日落的最佳地点之一。
石螺口
滴水丹屏:原名滴水岩,位于涠洲岛西部的滴水村,由岩石形成的悬崖峭壁是典型的海蚀地貌,裸露着的岩层,红、黄、紫、绿、青五色相间,纹理十分清晰,崖顶之上藤树缠绕,红花绿叶倒挂崖头,展现出旖旎多姿的色彩,故称“丹屏”。巨崖岩层上长年涌动着水珠,不断地向崖下滴落,所以取名“滴水”。滴水丹屏的形成堪称是中国火山景观的奇迹。
滴水丹屏
海洋公园: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位于北海市南部海域,是全国10个获批建设的国家级海洋公园之一,总面积2512.92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1278.08公顷,适度利用区1234.84公顷。涠洲岛珊瑚礁主要分布于涠洲岛北面、东面、西南面,是广西沿海的唯一珊瑚礁群,也是广西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珊瑚分属26个属科、43个种类。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南海区特色生态系统,具有高生物多样性、高生产力的特点。
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
涠洲灯塔:位于涠洲岛之巅,1956年设立,原为铁架结构,1969年改建为石塔。2002年,广东海事局拨款100多万元重建后的涠洲灯塔,高22米,内设旋转楼梯,上落方便,梯级铺贴红色花岗岩面层,塔身内侧贴白色瓷砖,外侧面贴白色仿石砖。灯塔采用高级铝合金刚化玻璃水密窗,耐腐蚀、防水性好;塔的底部和悬挑室底板处巧妙地开设通风孔,使灯塔内部长期处于通风透气状态;塔顶安装上海产铜制灯笼,灯光射程18海里;灯塔上部设计有瞭望台,可观赏全岛风光 。
涠洲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