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司空图在《河湟有感》中写道:
“一自箫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家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短短28个字,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痛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吐蕃的军事实力在唐朝时期不可小觑。
本期我们就由这首诗歌开始,去起底我国青藏高原上的少数民族政权-吐蕃的历史。我国少数民族中藏族的前身就是-吐蕃族,吐蕃既是国名也是族名。
一、吐蕃形成前活跃在青藏高原上的国家
1.象雄王国
象雄王国是西藏早期历史上的古国,古代也称之为“羊同”。象雄王国的疆域中心位于今阿里地区。
西起今阿里地区的冈仁波齐额,是上象雄;冬至今昌都丁青,是为下象雄;横贯藏北的尼玛、申扎一带是中象雄。
象雄王国是吐蕃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国家。“象雄”一词,是根据藏文“象雄”两字的译音写成的汉字,
其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域都有过交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象雄成为古丝绸之路驿站的先天优势。
今天藏族人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有许多也是象雄时代留传下来的,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打卦、算命,都有苯教遗俗的影子。
藏文字究其本源也绕不开象雄文明。藏文起源于象雄文,当年松赞干布派他的大臣吞米桑布扎创造藏文,最多只能叫象雄文字的改良。
2.苏毗女国
《隋书》记载,苏毗“人有万家”,可见隋朝时期苏毗已是有户逾万的大国,兼之地域广阔,更是雄长一方。
早在隋文帝开皇六年(586),苏毗已遣使朝贡,与中原发生了联系,其间与雅隆吐蕃有过战争后,苏毗还与天竺、党项有过数次战争。
苏毗的政治也有浓厚的特色。苏毗虽然已进入了奴隶制初期,但却保存了大量的母系氏族的残余,或者说苏毗以女权为核心立国,是一个母权国家。
据《隋书·西域传》之“女国”条记载,“其国代以女为王,王姓苏毗,字末羯”,“复有小女王,共知国政”。女王每五天听朝政一次,小女王则协助管理。
王位由女王终身把持,女王死后,国中则厚敛金钱,求死者族中贤女二人,一人为女王,一人为小女王,共主国政。若女王死,则由小女王继任。
“女王之夫,号曰金聚,不知政事”。金聚,据外国学者托玛斯的研究,意为“家人”,男子无权处理政事,只能“以征代为名”,即从事战争或耕田,这就是金聚的含义。
苏毗的风俗,富有女国特色。史称“其俗贵妇人,轻丈夫,而性不妒忌”。表明女国重女轻男。
苏毗的原始居地在今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南木林县一带,也即襄曲流域。因此藏文史籍又称襄曲为”苏毗河“。
苏毗国最开始分布在青藏高原西部及西北部。之后逐渐东扩,一直抵达拉萨河流域和昌都的西北部一带。
苏毗国后期,大小女王不和,国内民众和统治阶级离心离德,内外交困下,一些大臣暗中联系驻扎于青瓦达孜宫的吐蕃达日年塞赞普,图谋颠覆苏毗国。
达日年塞之子南日松赞继位后,便与苏毗众旧臣起誓结盟,里应外合,一举占据苏毗王宫,处死了昏庸的女王墀蚌苏,王子“芒波杰孙波逃遁突厥”。
苏毗归属于吐蕃,但是苏毗女王、臣民并不甘心受吐蕃的统治。公元七世纪,南日松赞之子松赞干布时,又重新征服苏毗、达波诸部。
苏毗与吐蕃合并后,苏毗军队成为吐蕃武力扩张的得力工具,在河陇、西域一带屡次征战。苏毗也成为吐蕃的后方大基地,即所谓“吐蕃举国强援,军粮马匹,半出其中”。
苏毗被征服后,大部分被藏化,而吐蕃也把苏毗视为本民族的内部成员。
3.宝髻国
秦汉时期,古羌按照所居地域基本可划分为东羌与西羌两大分支。东羌便是内附中原的古羌人,西羌则是散居在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地的保留有古羌传统的羌人。
西羌的一支名为发羌的部落,从四川西部迁入藏南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发羌国,以发羌为主体的西羌后裔与藏地土著融合,成为吐蕃最早的先民,该事件被称为“发羌入藏”。
在汉武帝刘彻时期,迁居四川地区的越巂羌,也叫牦牛羌,西迁入藏,进入雅砻河谷,后逐步发展为六部,故又称六牦牛部或雅砻部落。
六牦牛部起初也是臣服于发羌,部落实力强大后,吞并发羌,自称宝髻,逐渐成为西藏地区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弃聂弃之后,赞普一共传了三十二代。
到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六牦牛部征服了雪域高原的其他政权,统一了整个西藏地区,正式建立吐蕃王国,六牦牛部成为吐蕃王族。
两晋、南北朝、隋朝时期六牦牛部活动在西藏一带,亦是吐蕃的前身,管辖疆域包括今藏南、锡金、不丹等地。
二、吐蕃王朝兴盛与崛起时期
1.囊日松赞 -松赞干布时期
公元6世纪时,吐蕃的前身雅隆部兴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后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
到了第三十二代赞囊日松赞时期,攻灭了苏毗部等临近诸部,领土得到极大扩张,吐蕃王朝初具规模,南日松赞因其功劳被尊称为朗日伦赞。(朗日伦赞意思是政与天比高,盔与山比坚)。
朗日伦赞重用战争中立下大功的新贵族,这引起了吐蕃传统贵族集团的叛乱,朗日伦赞被毒杀,刚刚强盛起来的吐蕃陷入分裂。
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名为尺松赞,不过他更为大家熟悉的名字是“松赞干布”。尺松赞对大唐极为仰慕,于是遣使入唐,想迎娶唐朝公主,但被李世民拒绝。
公元636年,尺松赞借口唐朝属国吐谷浑从中作梗,致使两国联姻失败,率领20万军队入侵吐谷浑,继而又攻打党项羌、白兰羌等唐朝附庸。
公元638年,李世民派侯君集、牛进达出兵,击退了吐蕃对边疆的侵扰。尺松赞见识到了唐军的强大,于是撤出了吐谷浑等地,并遣使唐朝答应重新修好。
唐太宗李世民考虑到唐朝军力、国力有限,即使付出了巨大伤亡拿下吐蕃,但是缺少人力去驻守,不愿与吐蕃为敌。便顺坡下驴,同意唐朝和吐蕃两国联姻。
公元641年,25岁的尺松赞以最高礼节迎娶大唐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后,被册封为王后。唐蕃联姻,使得两国关系得到了极大改善,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快速发展。
公元644年,吐蕃大军攻灭羊同,羊同王被杀,部众归附,西藏高原首次达成一统。尺松赞建国后,为了统治需要派遣吞弥·桑布扎等贵族子弟进入天竺留学,研究梵文。并以此为基础,创制了藏文。
尺松赞还对西藏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他命人从泥婆罗、唐朝引进佛教,将佛像、佛经、法物等输入到吐蕃,促进了佛教在藏地的传播。
公元650年,尺松赞突然去世,因其为国做出的突出贡献,其后人为其上尊号为松赞干布,意为“深沉宽厚杰出能干的男子”。
2芒松芒赞-赤都松赞时期
公元650年,在松赞干布离世后,其孙子芒松芒赞即位,因为年龄较小,由大相禄东赞辅助处理国政。禄东赞除了继续深化松赞干布时期制定的改革措施外,还坚持对外扩张,为吐蕃开疆拓土。
公元656年,禄东赞征服了今阿里地区(藏北高原)和后藏地区。公元656年,禄东赞攻灭白兰羌,威逼吐谷浑。同时竭力维持与唐的友好关系,防止对方出兵。
公元658年,遣使向唐朝请求和亲,遭到唐高宗李治的拒绝。公元659年,吐蕃不顾大唐反对,大举入侵吐谷浑。
公元662年,吐蕃垂涎丝路贸易的利润,与大唐在安西都护府爆发军事冲突,两国的友好关系彻底破裂。
公元663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其王族出奔唐朝避难,吐蕃扶持傀儡统治吐谷浑,并与之和亲,加强对吐谷浑的掌控,吐谷浑正式成为吐蕃的属国。
至此,整个青藏高原基本都处在吐蕃的统治之下,再无任何势力可与之抗衡。
同年,大唐平定西突厥,安西都护府的统治区域得到了极大扩张,唐与吐蕃在西域的争斗也日趋白热化。
公元667年,西突厥叛军归附吐蕃,吐蕃暂时控制了瓦罕走廊。同年,禄东赞于吐谷浑病逝,芒松芒赞得以亲政。
其子赞悉若、论钦陵相继担任大相,继续把持吐蕃的政权和兵权,威望甚至超过了吐蕃王族。
公元670年,吐蕃大举入侵西域,攻陷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唐朝被迫出兵。双方在青海湖南之大非川爆发决战,史称大非川之役。
此战吐蕃第一名将论钦陵率领号称40万的吐蕃大军对战大唐名将薛仁贵的十万唐军,最终吐蕃以逸待劳,唐军大败。
大非川之役后,唐朝在西域的统治范围被大规模压缩,但由于安西四镇都督府的抵抗及西突厥的存在,吐蕃也始终无法完全掌控安西之地。
公元676年,芒松芒赞去世,其子赤都松赞继位,大权依旧由论钦陵掌控,吐蕃与大唐在西域连年征战。
公元678年,论钦陵在青海之战中大败主动出击的十八万唐军。此战过后,安西四镇完全被吐蕃掌控。唐朝数次试图收复,皆未能成功。
公元692年,武则天命大将王孝杰出兵,最终收复了安西四镇,在龟兹国重置了安西都护府。
此后,吐蕃多次试图收复,皆被唐军击败。论钦陵在西域的失败,给了赤都松赞彻底铲除禄东赞家族专权的机会。
公元699年,吐蕃第一名将论钦陵在吐蕃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兵败自杀,吐蕃赞普得以再次掌握实权。论钦陵的族人担心被清算,遂举众投奔武则天的周朝。
3.赤德组赞时期
自从吐蕃丢失安西四镇后,其对唐战争胜少负多,在安西、北庭、河西、陇右诸地的争夺中吐蕃始终处于劣势,这迫使吐蕃朝廷不得不改变对唐的策略。
公元703年,赤都松赞遣使入唐,请求和亲,以缓和两国关系。公元704年,赤都松赞于东征中去世,其子尺带珠丹继位,后称“赤德组赞”。因年幼,故由祖母没庐氏赤马类主持国政。
尽管吐蕃国内因此发生政局动荡,叛乱四起,但好在没庐氏赤马类颇有手腕,最终平定了叛乱,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与此同时,没庐氏赤马类坚持遣使入唐,请求和亲,最终获得了唐中宗李显的许可。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14岁的养女李奴奴被封为金城公主,金城公主成为继文成公主后,第二个和吐蕃和亲的女子。
公元714年,唐和吐蕃会盟,吐蕃对会盟的结果不满,于是发兵攻打唐朝。唐军大胜吐蕃,吐蕃遣使请和,并要求对唐以平等礼节,遭到唐玄宗李隆基的拒绝,两国关系恶化。
吐蕃随即遣使通好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后突厥、突骑施等国,多次骚扰唐朝的西部边境,前后持续了数十年,皆被唐朝击败。
公元747年,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并兼安西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率军击败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国。
公元750年,高仙芝以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征讨石国。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掳走石国国王及其部众,格杀老人与小孩,搜取财物。
公元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到唐玄宗李隆基面前,高仙芝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并将石国国王斩首。
此时高仙芝达到了征战生涯的最高峰。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
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
高仙芝军队与阿拉伯军交战5天,打成平手。阿拉伯重金收买葛逻禄,葛逻禄突然反叛,与阿拉伯军夹击唐军,导致唐军战败。
而唐朝方面由于几年后爆发安史之乱,之后还有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数次内斗,国力消耗,没有再进军河中地区。
4.赤松德赞时期
公元755年,吐蕃政变,尺带珠丹被叛军所杀,十三岁的赤松德赞继承了赞普之位,由于年幼,政权由大臣玛祥仲巴杰和达扎路恭代理。
玛祥仲巴杰声称尺带珠丹的早逝是由于信奉佛教所致,故制定了禁佛法令。同年,重创唐朝根基的安史之乱爆发。
为了平定国内叛乱,大唐征调河西、陇右、朔方等边军入关作战,致使边防空虚。
吐蕃趁机卷土重来,一面入侵唐朝,一面遣使请求与唐朝会盟,以麻痹唐朝。数年之间,相继攻克了凉州、陇右、河西等地,使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与中原的联系被切断。
公元763年,吐蕃利用大唐君臣不和的机会,突袭攻破了长安,唐代宗李豫仓皇出奔陕州,吐蕃拥立金城公主的侄儿广武王李承宏为唐朝皇帝,这个皇帝没有被承认。
公元765年,吐蕃联合唐朝的叛将仆固怀恩以及回纥、吐谷浑等入侵唐朝,后来大唐名将郭子仪策反了回纥,两相联合,大破吐蕃。此后,吐蕃与唐朝或是交战,或是会盟。
赤松德赞成年后,开始亲政,并重用崇佛大臣打击反佛的玛祥仲巴杰,最终于公元769年,将玛祥仲巴杰处死,反佛派遭到重大打击。
此后,赤松德赞在崇佛派大臣的影响劝说下开始信佛,并下令废除西藏本土的苯教,要求全民改信佛教,佛教成为吐蕃国教。
此举导致国内掀起了反佛浪潮,而苯教发源地象雄则直接叛乱,与中央为敌。
在镇压了象雄的反叛后,赤松德赞于公元775年建造了西藏第一座真正的佛教寺庙桑耶寺,并让七位吐蕃贵族出家为僧,称预试七人,是为藏传佛教僧团之始。
为了弘扬佛法,赤松德赞组织僧人翻译梵文佛经,在全国各地广建佛寺、佛塔,要求群臣信佛。
制定每一名僧人由三户属民供养的“三户养僧制”,逐渐使佛教取代苯教成为了吐蕃王国的主要信仰。
赤松德赞还曾派兵远征天竺,征服恒河北岸地区,攻破摩揭陀国,夺取了佛祖真身舍利,同时还掠夺了大量的佛像、佛经,俘虏了不少高僧。这些举动都为佛教在藏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赤松德赞也因为崇佛的功业被尊称为“吐蕃三法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赤松德赞与他的两位师父寂护和莲花生,并称为“师君三尊”。
赤松德赞在国内大搞佛教的同时,吐蕃先后联合南诏、回纥攻打唐朝,后来唐朝利用外交手段瓦解了三国的关系。
公元790年,吐蕃策反回纥属下的葛逻禄各部,又派遣大军击破支援西域唐军的回鹘主力,回鹘自此走向衰落。
公元792年,吐蕃佛界爆发顿渐之争,即主张渐悟的天竺僧人莲花戒与主张顿悟的大唐禅宗高僧摩诃衍那在吐蕃国都逻些城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辩论,
最终莲花戒获得胜利,禅宗退出吐蕃佛界。同年,吐蕃完全占领了西域地区,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全部沦陷,成为吐蕃的领地。
吐蕃自此成为了东至今陕甘交界处以及大渡河流域,南至印度中部恒河一带,西至帕米尔高原,北至天山的强大帝国。
赤松德赞将吐蕃带入鼎盛时期,是继松赞干布之后最为杰出的吐蕃赞普。
三.吐蕃王国的衰落和灭亡
1.赤松德赞-牟尼赞普-赤德松赞时期
公元795年,南诏正式归附唐朝。公元797年,赤松德赞退位,子牟尼赞普继位,同年赤松德赞去世。
公元798年,在位仅一年零七个月的牟尼赞普被毒杀,弟弟牟如赞普继位,不到20天便去世。之后,赤松德赞的幼子赤德松赞继位。
公元802年,吐蕃大相论莽热提兵十万解维州之围,结果被唐军用“围城打援”之计打败,其本人也被生擒,吐蕃自此由盛转衰。
吐蕃因连年征战,本就财力枯竭,大相的战败,更加迫使统治阶级要改变对唐政策。
为此赤德松赞坚持主张与唐停战修好,恢复友好往来,此举得到了国力已然衰退的大唐王朝的认可。
于是在赤德松赞17年的统治时期,两国官方往来频繁,为后来的唐蕃会盟奠定了基石。
2.赤祖德赞时期
公元816年,赤德松赞去世,五子赤祖德赞即位。此时的吐蕃,四面尽是强敌,南诏、回鹘、黑衣大食、天竺都被唐朝策反,吐蕃单是防御外敌便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因此对唐政策,还是坚持以和为贵。公元821年唐穆宗时期,两国于长安西郊会盟,达成和议,确立甥舅关系,重申和同为一家,史称长庆会盟。
从公元706年尺带珠丹时期到公元823年赤祖德赞时期,100多年间,唐蕃共计会盟了八次,只有第八次获得了真正的成功。两国自此结束了战争状态,重新恢复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赤祖德赞在位期间,大力发展佛教,兴修庙宇,翻译佛典,优待僧人,准许僧侣干政,并坚决与国内反佛势力作斗争。
正是因为他对佛教的贡献很大,故被尊为“吐蕃三法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的最后一王。
3.朗达玛时期
公元838年,赤祖德赞去世,四子朗达玛继位。朗达玛本名达玛,极度反佛,被佛教徒认为是牛魔王转世,因此在他的名字前加了一个牛字(藏文译为朗),故名朗达玛。
朗达玛继位后开启了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不久,唐武宗李炎也发动了名为“会昌法难”的灭佛运动,两大没落帝国元首,都想通过灭佛来拯救岌岌可危的江山社稷。
公元842年,一个名叫拉隆·贝吉多杰的僧人将朗达玛暗杀致死,朗达玛的两个儿子分别在各自支持者的拥护下发动夺位之争,吐蕃王室自此分裂,此后连年混战。
各地将领也趁机拥兵自重,彼此争立,吐蕃的附属政权相继脱离掌控,纷纷独立,紧接着又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奴隶平民大起义,吐蕃王朝转瞬之间土崩瓦解。
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境内出现了许多割据政权以及所谓的四大王系,在青藏高原雄盛一时的“吐蕃帝国”就此消失在了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