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言诗风弥漫东晋诗坛上,似乎让人感到沉闷。但这时却出现了一位与众不同的杰出诗人,尽管他并未名重当时,但以其开创的新鲜的内容与新颖的形式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抹清丽的辉光,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生于东晋哀帝司马丕兴宁三年(365年),死于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四年(427年)。陶渊明为西晋名将陶侃的后代,父、祖都做过太守一类的官。但到他,已是家境没落了。陶在青少年时期也曾有一番抱负,想在仕途上干一番事业。但到29岁才出仕,做过几次官,都不过是州祭酒、参军等小官,而且担任的时间都不长,一会儿做官,一会儿回家闲居种田。最后在他41岁时,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从此,他终生不再出仕,一直隐居耕种在农村,过着贫穷、劳累的生活,直到63岁逝世。
陶渊明的思想与性格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在东晋和刘宋之交,这是我国历史上特别黑暗混乱的时代。这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极端尖锐复杂。当时北方是所谓“五胡十六国”,各少数民族贵族在中原割据混战,并对苟安于江南的东晋经常进行骚拢。东晋政权是依靠大世族地主建立起来的,政治极为腐败。就在陶渊明开始出仕到辞彭泽令这十几年间,就发生过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的专权及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来又发生王恭和桓玄的内乱。最后刘裕夺取晋政权建立刘宋。这种腐朽的现实和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丑恶面目,使他深恶痛绝。而且当时实行严格的门阀制度,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不是豪门士族,在政治上不会受到重用。他既不满于当时的社会污浊,又不愿同流合污,又无理加以变革,于是走上了退隐的道路。
陶渊明的思想,既有儒家的思想,也有道家的成分,同时又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由于他的家世出身,他少年时期就受到儒家经典的熏陶——“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因此不能不受“立德”、“立功”、“立言”的出仕思想的影响。他在诗文中也大量引用“六经”之典。过去说他是因“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饮酒》),是为生活,为俸禄而出仕。而从思想根源来说,儒家思想的驱使是根本原因。所以一旦时机成熟,他便欣然出仕。但是,在当时时代风气影响下,谈玄纵酒,追求个性自由和个性独立,爱好自然,这种思想同样也存在于陶渊明思想中,而且是他性格的重要方面。他在《归园田居》中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以“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其思想中占了极重要的地位。当陶渊明介入官场以后,官场的黑暗现实,彻底打破了他青少年时期对官场的美好幻想,从正始开始的诸多名士,如何晏、嵇康、二陆、张华、潘岳、郭象、刘琨、郭璞等等,都是被杀害而死的。这种政治的残酷给了他一剂清醒剂,而严密的礼法,又严重地束缚了他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他认识到官场现实是“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感士不遇赋》),在这“密网”和“宏罗”面前,他退却了。此时理想的幻灭与追求自由人格的性格,终于使他结束了仕途生涯,走向田园。
在此必须提到陶渊明的性格特征,也就是他的美学观,这就是“任真自得”,即任其自然,只求适己,适合自己的本性。他的“真率”,达到超出一般人所能想象的程度:他直言自己“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出仕也是为了解决一部分吃饭问题。他喝起酒来,更是抛却了碌碌的尘寰,忘记俗世的一切繁文缛节,萧统《陶渊明传》记载:“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没。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陶渊明嗜酒,他任彭泽令时,“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粇(粳稻),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颜延之赴始安太守,过浔阳访渊明,“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所以陶渊明无论是待人接物,日常生活的小事,还是有关经世济时、出处进退的大事,皆一任自然,泰然处之。所以“真”是他做人的准则,也是他做诗的准则,也是他美学风格的特征,这一点,是受了庄子主张自然的美学观的影响的。
陶渊明归隐之后,生活在农村,并亲自参加了劳动,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他归隐后,生活较贫苦,他种的田不断受到灾害;44岁那年,旧居又被大火烧毁,因此有时甚至要乞食。而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劳动,在劳动中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作用,得到自我意识的实现,求得内心的平衡。另一方面,他通过劳动来使自己与自然界亲近、融洽,沟通自己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于是在日常的,看来是平凡的农村田园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节操,获得心灵的自由、平静和安乐。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陶渊明归隐一段时间以后,也产生了人生的苦闷。这主要在于他虽弃官归隐,但并未忘怀世事,他是弃官不弃世的。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他并未忘怀世事,因此他也有“金刚怒目”的诗出现。可是,现实的黑暗,又是他无力加以改变和抗争的。所以便增加了对人生的苦闷,也由此产生了“桃花源”这样的社会理想与“五柳先生”这样超脱的人物。而陶渊明嗜酒,饮酒的目的就是使自己“绝尘想”,忘怀世事,借酒进入一种迷狂状态。他采菊,抚无弦琴,都是“寄意”的手段和工具。而写诗,更是他寄托情意,渲泄苦闷的最好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