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介绍 >

傅聪生平简介 :传奇而坎坷,因新冠离世,被骂非我族类

89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4-24 12:31:52    

傅聪有三个身份。

八十六年前生于上海,8岁半开始学习钢琴,9岁师从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兰留学。1955年3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1959年起为了艺术背井离乡,轰动一时,此后浪迹五大洲,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获得“钢琴诗人”之美名。这段经历实锤了他的钢琴家身份。

他还有一个身份,是那个在运动中被迫自杀的著名作家、翻译家傅雷的儿子

而他的第三个身份,是“叛逃者”。

经过很简单:1958年傅聪在波兰留学,毕业后,没有回国,却出走英国。虽然最直接原因是国内运动凶险,但在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傅聪的行为无疑被视为“叛逃”。


三个身份带给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一度饱受争议。

现在即使老人已走,骂声却仍未停止。

今天,我们来看看究竟一切是因为什么、有无意义?


身份一:傅雷的儿子

2020年12月28日,86岁高龄的傅聪在英国伦敦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

两天来,国内媒体竞相报道。

知道那段特殊历史的人会明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一个身份:傅雷的儿子

傅雷属巨匠级人物,声名远播两个时代和多个领域。

他短暂的生命中(58岁),同时代人的印象:傅雷学贯古今中西,学识极渊博,是有个性有思想的铁汉子硬汉子,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不会圆滑那一套。

早年的文学青年被他的译著深深影响,比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伏尔泰的《扎第格》、梅里美的《嘉里美科隆巴》……

专业领域上,他是第一个提出翻译“神似说”的。

在70后、80后和90后新时代人群中,最能记住和想起的可能是他的《傅雷家书》。

“反右运动”前,傅雷光环加身,红极一时: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反右运动”后,他又是“被批判的最厉害……他后来不断地失望,到最后走上自杀的道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语)

有如此高光的父亲和如此复杂的家庭环境,傅聪从小就是名人。

从小就被广泛关注,令人羡慕。

这样的环境,往往会催生两种人,一种啃老坑老,一种左右逢源。

不知为何,在众目睽睽之下,钢琴,最后成了他的终身情人,音乐,成了他灵魂的避难所。

终日与钢琴“促膝谈心”,每天11个小时从不间断。

父亲和家庭的一切,带给他的,不是“二代”的目空一切,而是《傅雷家书》中让他早熟、独立和处世的哲学。

而是像父亲一样,饱受煎熬的心灵,孤独和内心的挣扎。

如果这种感觉在一个人的生命中一直延续,直至生命终止。

那么你就知道,为什么无数年后媒体还能想起他了。


身份二:钢琴家

正常人的人生道路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未知和艰辛,没有捷径可走。

按傅雷出事前在文坛的影响,傅聪从文事半功倍。

但作为傅雷的儿子,傅聪没有子承父业去搞翻译和写作,而是爱上了音乐。

先是拜师学琴,历三九三伏苦练,日练数小时,从不间断。

如果说择师上沾了父亲傅雷人脉的光,那么后来,各种纷至沓来的荣誉就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

1953年,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经国内选拔,19岁的傅聪作为惟一的中国选手参加“联欢节” 的钢琴比赛,获三等奖。

同年3月,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华沙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齐聚波兰首都。傅聪又作为惟一的中国选手,他以与第一、二名相近的分数获第三名,同时获《玛祖卡》演奏最优奖。这是东方人首次在肖邦比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

赛后傅聪继续在波兰求学。

1956年8-10月返回中国休假期间,傅聪在北京举行了个人独奏会。在上海,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举行了莫扎特协奏曲音乐会。此外,还在东欧各国许多城市演奏,到1958年离开波兰前,已达五百余场。

1958年12月,24岁的傅聪离开波兰,移居英国伦敦。

在此后的二十年间,举行了约2400场独奏音乐会;与包括耶胡迪·梅纽因、托塔里、丹尼尔·巴伦博伊姆等等在内的许多国际著名演奏家合作过;

录制了约50张唱片;担任过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太后国际音乐比赛以及挪威、意大利、瑞士、葡萄牙、东南亚等等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比赛的评委;

演奏的足迹遍及几乎整个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日本、大洋洲各地。如此广泛、持久、频繁的艺术活动本身,已经是高度艺术成就的证明。

时代周刊亦曾在60年代誉其为“当今最伟大的中国音乐家”。

曾经,作为傅雷的儿子,他是不幸的。

人生的美好刚刚展开,家庭被错划“右派”,父母不堪其辱双双自杀。

而爱上音乐,他是幸运的。

20岁的傅聪,连音乐学院的大门都未进过,仅凭着老师指点和自学苦练,竟被国家选中公派留学。

在1954年,出国留学的难度不亚于古时金榜题名。那是尖子中的尖子,精英中的精英。他由于在钢琴上表现出来的过人天赋,被文化部选中,派往波兰深造。

尽管后来,迫于形势,他没有选择回国。

父母和家庭“拨乱反正”后,他几乎每年到国内演奏、讲学。他的足迹遍及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地。所到之处,广受欢迎。

这时候,人们也许已经忘了他是傅雷的儿子,但是记住了钢琴家傅聪。


身份三:“叛逃者”

傅聪的第三个身份——“叛逃者”,也是曾经最受争议的地方。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历史自有公论。

但在今天,通过下面我列出来的抖音某大号下的众多评论,你能感受到这句话是那么的无力。

而对于傅聪的那段“叛逃”经历,历史早已有了定论。

这点,从中央音乐学老师李春光当时给当时国家主要领导写信的事件中可以说明。

1981年,李春光作为傅聪新交的朋友,在了解傅聪的坎坷经历及在国内演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后,给国家主要领导写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说出了很多人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即人们对傅聪的误解和偏见。

他认为,促使傅聪出走的直接原因,是他的父亲傅雷被打成“右派”。

同时,傅聪本人也在1957年留学生归国学习期间,受到重点批判。

傅聪说过:自己即将回国,等待自己的,将是父子互相揭发、批判。对于两个自尊心很强,绝不肯违心地讲话、行事的人来说,实在太难了!

如果傅聪如期回国了,1979年就不是给他父亲一个人开追悼会了,很可能是开父子追悼会。傅聪是在走投无路、在极度痛苦和失望中出走的。

傅聪出走后,1965年加入了英国籍。

很多人也拿此说事。

但实际情况:完全是为了生计。当时拿着中国护照,许多地方不准傅聪演出,弄得他没有办法生活。

文革结束后,傅聪曾主动向中国赴英艺术教育考察团要求回国做一点工作,考察团的同志告诉他国内条件还很艰苦。他说:我不怕,我一定要回去,什么苦我都能吃。

此后,傅聪三次回国教学、演奏,无论学识、修养还是工作态度,都得到好评和赞扬。

主要领导就李春光的信写了批语,大意是:傅聪出走,情有可原。出走之后,没有做损害祖国的事。他在国外刻苦钻研业务,回国演出、讲学受到欢迎。对他,要体谅,要爱护,要关心。

……

但39年后的12月28日,傅聪英国病逝的消息传来,在一个抖音的大号下面,居然看到有众多人这样评论:

一个网名“正义声音”的网友说:名人、富豪的后代,大多数出国了,死不死跟咱百姓无关系了

一个网名“云淡风轻”的网友说:疫情咋没给个面子

一个网名“奔跑的凤尾”的网友说:国外的狗屁钢琴家与我有鸟毛关系

一个网名“用户92917783”的网友说:假洋货不要拿到中国说事

一个网名“雪莲rmcl”的网友说:早回来还不会死,我没听说过有这个钢琴家

一个网名“梦回我青春”的网友说:外国人和我们有啥关系

一个网名“恐夫子”的网友说:祖国最困难的时候,请问你在哪里

一个网名“劳尔”的网友说:找英国人赔钱

一个网名“君莫思归”的网友说:你为国家做贡献了吗

一个网名“邳州雅马哈,园林机械”的网友说:没什么好可惜的

一个网名“红色的叶子”的网友说:还是我们大中国好

一个网名“luck”的网友说:原来是走了一个英国人

一个网名“田园春”的网友说:他走了无所谓

……

一个人的冷漠叫麻木,一群人的麻木叫黑暗!

说到这里,我的心情很受影响。

因此不想就此事评论。

想起前几天,国内自媒体狂炒“英国变异病毒导致几十万人逃离”的话题时,一个旅居英国的中国人就此说过的一段话,用它来结束今天的话题最合适不过。

他的原文标题是:《伦敦人民全体逃难?信抖音?你就输了!》

那篇文章很长,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其中有一段,与上面那些评论者形成响应,我抄录如下:

每次想到抖音,就想起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奶嘴理论”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其中包括乔治·布什、撒切尔夫人、比尔·盖茨等大名鼎鼎的全球热点人物。

会议旨在讨论全球化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贫富悬殊问题,即马克思在100年前说的所谓的阶级冲突——20%的人掌握财富和权利,而剩下80%的人逐渐边缘化。

但(被称为最了解中国的战略大师)布热津斯基认为,谁也没有能力改变未来的“二八现象”,化解“边缘人”的精力与不满情绪的办法只有一个,便是推出一个全新的战略“tittytainment”,即在80%人的嘴中塞一个“奶嘴”。

“奶嘴”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发泄性娱乐,比如开放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鼓动口水战;

一种是满足性游戏,比如拍摄大量的肥皂剧和偶像剧,播放很多真人秀等大众娱乐节目。

这样一来,通过把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及充满了感官刺激的产品堆满人们的生活,最终达到目的:占用人们大量时间,让其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思考的能力。

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并没有好恶、是非之分,只是利益阶层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因此,“奶头乐理论”看上去很冷酷,却又距离现实很近。

有多近呢?回头看看周围的人,时间都去哪儿了?

娱乐性、低价值的内容,在一个个运营团队群策群力下,动用心理学和系统精密的算法,抢占人们的注意力,铸造了一个又一个舒适幻象侵占了原本就不多的工作之外的生活。

当你刷着短视频、看着抖音的时候,背后有成千上万的人正在费尽心思让这些产品更具有粘性,他们的目的就是一个:毁掉你的独立思考能力,毁掉你的自律。只要毁掉这些,你就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这些东西,当然你也会心甘情愿奉上你的金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