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介绍 >

中国改革第一人——管仲生平

46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5-10 10:59:38    

他曾身陷别国囹圄,却有举国之兵来救,他曾刺杀君主,却被君主尊为仲父,他曾受命于国衰,却让齐国雄霸一方,他就是中国改革第一人——管仲。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国宰相,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更是一名改革家,在他的一系列改变与革新举措下,百姓富庶、兵强马壮、国势强盛,更让自己的君主齐恒公高居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改革的第一人,是因为他率先让人民先富起来了。他深知齐桓公称霸诸侯的野心,但是此时由于内乱,国库已经空虚,国民经济衰败,再起兵事,只会劳民伤财,所以管仲接任宰相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大兴实体经济,让国民富足,之后才是助齐桓公图谋霸业。

管仲的经济改革政策是“遂滋民,与无财”,直白的意思是滋养民众,让贫困的百姓也有收入。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富了,国家就富了,所以在农业上管仲提出“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还规定了看年成丰歉情况来相应的“衰征”政策。这对当时的农民来说压力减轻了不小,大家务农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继而大力促进农业生产。

在此基础上,农商齐兴。管仲结合齐国实际,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其中,最重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工商业政策是“官山海”——推行盐铁国有专卖制度。在销售方面,政府运用轻重之术(主要是利用市场供求和价格规律的办法)来控制其价格。

管仲的实体改革,确实深受百姓们欢迎,让国民逐渐奔向了“小康”,使得齐国经济在列国中犹如一匹黑马。


管仲是法家代表,那在治国改革上,也主张法治。他指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先前之所以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也是为了人民守法、国家安定,而且他的法治也非常有特色,后世影响颇深。

首先在立法上,与商鞅铁面严苛的法治不同,管仲处处体现民本思想,他认为善待民众,是君主成就霸业的必备,还有立法权必须是君主一人独揽,以提高君主在百姓中的威信。管仲的立法不是用来约束人民、保证统治大权的,而是以富民、强国为宗旨的,只有人民富裕了,礼法才能得到更好的遵守。所以,管仲的立法虽由君主制定,但却对人民物质利益加以保护,以此来鼓励人民创造更多的财富,终极目的还是要富强国家综合实力。

在执法上是严格执行,管仲提出执法对任何人都是如此,包括君主,指出“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不能因私利来破坏法、妨碍法律的执行。在司法方面,要求实体公平,程序上要公正,让百姓信服,服从法律的制约,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

在守法上,管仲要求以身作则,虽然法由君主制定,但也要守法,还废除了“刑有等级”“刑不上大夫”的刑法观。为了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守法,管仲指出要制定圣人之法,追溯到法律的起源,以此来树立法律权威,保障国家安定和百姓安居。

由于正处在周天子虚管、实则诸侯称霸的外交局面,因此,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简单解释为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后世君主在使用这一外交方法时,已被意为针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


通过经济、法律、内政等多方面改革,齐国已经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但并没有“肆意妄为”,甚至推翻周王朝,相反则是极力维护它,即“尊王”,公元前 655 年,周惠王想另立太子,齐桓公集结诸侯国君商议,但郑文公没有赴会,次年,齐国就率联军讨伐了郑国。之后,齐恒公还带头与继位的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如此,齐桓公在各国中建立了“忠臣”的威信,且只要遇到侵犯周王室的事,齐恒公都会事必躬亲、及时解决,其他诸侯也无异议,无形中确立了大国地位。

以上都是国家的事,和平第一,但是对于长城以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则采取强势回击的外交战术,即为“攘夷”。齐恒公在管仲的建议下,多次打退狄人和楚人的侵扰,无论是进犯中原哪个诸侯国,齐国都帮忙出兵,打退后还帮人家建新都,以防进犯,似乎有点多管闲事,但无利不起早,齐国也赢得了诸侯国们的信任,推崇备至。

面对复杂的外交情况,管仲为君王提供了机智的应对政策,事实证明,确实行之有效,齐恒公实现了大展宏图的霸业。同时,管仲的外交策略也保护了中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