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巴黎奥运会已经告一段落,对于有些运动员来说,这或许是他们最后一次登上奥运会的舞台,因为伴随着这场奥运盛会的结束,一波运动员的“退役潮”也即将来临。
这些在奥运赛场上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体机能可能会出现衰退,而一旦过了这个黄金时期,他们就要面临着“退役”。
尤其是体操、跳水这些对身体柔韧性要求高的项目,“英年早退”已然成为常态。
我们曾经熟知的很多奥运冠军都是年纪轻轻就退役了,比如26岁退役的李宁、25岁退役的郎平和邓亚萍......
在职业生涯的最巅峰,选择了退役实属遗憾,而这些运动员退役后的现状,一直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8月15日,《南方日报》的记者朱小龙在直播连线时,这样评价全红婵:“给德国运动员展示金牌的时候疯疯癫癫的。”
“全红婵也开始去学英语了哦,你不可能跳一辈子水,你不跳水以后像一个白痴一样能行吗?”
这种带着辱骂性质的言论一出,瞬间冲上了热搜,评论区骂声一片,尽管随后《南方日报》特意发出声明要依规依纪严肃处理朱小龙。
但这件事却引出了一个人们关注的话题:运动员退役以后能干嘛,这些人都去了哪里?
二、
退役后卸下光环的运动员们,无疑面临着很多种选择:读书、换工作、谈恋爱、结婚生娃……这些都是摆在运动员面前的现实问题。
而他们退役后的生活,已然成为了运动员的“第二人生”。
在这些人中,有人身价百亿,过的光鲜亮丽,也有人籍籍无名,过的穷困潦倒。
李宁,作为摘取14项世界冠军荣誉的“体操王子”,可谓是运动员转型商界大佬的天花板,他于1990年创立个人名字命名的运动品牌,如今李宁早已成为了百亿级别的国民品牌。
然而跟李宁相比,也有人退役后的生活过的很不如意,央视网曾报道过获得4枚金牌的举重冠军邹春兰,退役后曾在长春一家大众浴池打工,靠给客人搓澡挣钱养家。
但是像邹春兰这样的例子只是极少数,虽然退役后的他们,不是每个人都过的光鲜亮丽,但也不至于处境落魄。
如今随着福利制度的完善,奥运冠军退役后更是过上了让普通人羡慕的生活。
就拿本届巴黎奥运会来说,回国后的奥运冠军不仅可以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奖励,还能得到背后所代表省份的奖金,更别提那些前来送车子或者房子的企业家了。
虽然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但是名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财富。
那些热门项目的冠军,商业代言更是拿到手软。
跳水冠军全红婵、游泳冠军潘展乐、网球冠军郑钦文……他们早已代言多家知名品牌,从商业价值上看,凭借奥运冠军的这层身份,他们的下半辈子已然衣食无忧。
对商业价值较低的运动员来说,他们退役后,依靠丰富的运动经验,依然可以选择当教练、做体育老师、开几家运动培训机构等。
三、
除开商业价值之外,退役后的奥运冠军,还拥有着更广阔的仕途。
退役后的奥运冠军,可以优先进入体制,成为公务员或者拥有事业编,这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据公开资料统计,以大部分奥运冠军退役后都选择了进入体制,从事体育相关工作。
这些进入体制的奥运冠军都谋到一个“某运动中心副主任”的副处级职务,还有几位奥运冠军官至副局级。而老一代女排的队员朱玲,还在四川省体育局局长的位置上干到了退休。
也有些人,选择去高校任职,就比如乒乓球女单冠军的陈静成了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体操冠军陈一冰在北京师范大学当体育老师。
还有一些我们更熟悉的人,比如刘国梁、许海峰、李永波、郎平……他们退役后,直接留在运动队当了教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奥运冠军。
随着时代的发展奥运冠军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有人进入娱乐圈,在综艺上露面,比如《爸爸去哪儿》里的杨威和田亮。
跟大多数普通人比,奥运冠军本就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跟他们为国争光的荣誉相比,退役时拥有的这些待遇,反而显得微不足道。
而在这些精彩人生的背后,是看不见的汗水和坚持,反观我们自己,是否也拼搏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