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代步工具的发展历程(古代的代步工具都有什么?如何演变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8 10:01:02    


细心的小伙伴们可以发现,古代运输工具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从一开始的人抬轿,到后来的马拉车,从人扛货再到小推车,这些都是工具演变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古代还有什么代步、运输工具呢?

轿子小史

轿子的雏形大概是古时的步辇,辇:车,殷周时用于载物。至秦时,辇去轮为舆,改由人抬,称步辇。

由皇帝皇后乘坐。汉代班固曾在其作品中提到步,南北朝时,王公贵族使用步罄更为流行,甚至指挥战斗、游猎行狩,也坐于其上。

《邺中记》云,后赵统治者石虎,行猎时坐在一种由20人拾的“腊辇上,该辈有蔽阳的曲盖,床下设有“转关”,坐在上面随时调整方向,以射鸟猎兽,上述二类辇是轿子的前身。

我国汉魏时期就出现了轿子,当时叫“步舆”、“载舆”,形状较简单,是在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四角做有把手,乘者盘坐在上面。

由四人提着把手行走到唐代,步舆、载舆从手提逐渐演变为肩拾,故改称“肩奥”、“担子”,唐代青名画家间立本在《步辇图》中。

画着李世民端坐在一乘“步”上。这种步兼却由两个女子拾扛,四角还各用一名宫女扶持。这实际是一张加有两根拾扣的四足床,这种轿子可睡卧、也可盘腿而坐。

经较大改进的轿子出现在五代、宋时期,轿子这一名称五代时已出现深渐成为通称,特别是到北宋时,由于椅子的广泛使用,人们改变了盘坐的横,与此相适应,轿子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

这时的轿子就像一把椅子,其形状与后来的轿子已大体相同。如张择《清明上河图》里,在人群照攘的汴京街道上,出现了不少轿子,皆由两人抬起。

南宋孝宗,曾为皇后制造了一种“龙肩舆”,上饰四条走龙,用朱红漆成的藤子编成坐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褥、软屏夹幔。

外有围幢、门帘、窗帘。此后,历代帝王也竞相为后妃制作彩舆,其豪华繁缛盛极于时。

古代乘坐轿子有许多“规矩”,唐代,只准朝廷大臣遇疾时方可乘坐肩舆直到南宋,才准许百官坐轿上朝。

古代轿子还极讲究形制、装饰,以别尊卑明等级,如清初,规定亲王的轿子是银顶黄盖红帏,三品以上高官虽用银顶。

但盖韩皂色,在京城内由四人拾,出京则用八人,四品以下官则只可乘锡顶、两人抬的小轿,一般地主豪绅,则用黑油齐头、平顶皂幔的。

尽管有这许多讲究,在民间肩舆还是渐渐普及开了,以致出现了以轿代车的情况,民间要妇嫁女“坐花轿”的习也在宋以后逐渐盛行起来。

清时,新妇出嫁要用盖头布遮住脸面,嚎啕大哭一番之后,才被人强拉上轿,锁上轿门启程去新家。

轿子在近世还传到海外,当其到欧洲后,颇受法国、西班牙等国王公大臣的青睐。

马车小史

先秦时代的车,分为“小车”、“大车”两大类。驾马、车厢小的叫“小车”(马车的古名)。驾牛、车厢大的叫“大车”(即牛车)。

小车除供贵族出行战国时期,战车的多少已成为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有所谓“千乘之国”外,还用于战争。

“万乘之君”等说法。当时的小车,结构先进,性能良好,装饰豪华,制作也十分考究,有的还在车上装有一种叫銮的铃,行车时锵锵作响。

商周时期,有的贵族还把生前所用的车马连同驾车的奴隶一起殉葬,多的达几十辆,到了汉代,车子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单辕车逐渐减少。

双辕车逐渐增多车的种类繁多,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官僚贵族出行时,按其自身的等级,要保持一个马车组成的车队,以表示其社会地位的显赫。

汉代最高级的马车是皇帝乘坐的“轻(心)车”和“金根车”,高级官吏乘“轩车”,这是两侧有障蔽的车,一般官吏乘“貂车”,即有伞盖、四面敞露的车。

如果车身与驾牛的大车基本一致,却用马来拉,即所谓“大车驾马”,则叫“攀车”,此外,还有专供某一特定用途而制作的专用车辆,如作为仪仗队用的、上立钺斧的“斧车”。

在仪仗队中载乐队用的“鼓吹车”,狩猎用的“猎车”,丧葬用的“粗梁车”,载猛兽或犯人用的“槛车”等等。

宋代以后,官僚贵族乘坐人抬的轿子的风习渐兴(后来又有了马拉的轿车),对高级车辆的制作与改进已不太重视,所以自宋以后,我国制车技术的重点逐渐由乘人的车转移到载货的车。

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是古代的运输工具,最有名的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载葛亮造木牛、流马运粮饷北伐,但木牛、流马到底是怎样的运输工具,后人却有争论。

来代人认为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高承《物纪原》载:“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午沉马次招,孟巴萄道阻,便于登耳。木牛即今之小车有前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

今人范文澜先生谓:“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有一脚四足,所谓一脚就是个车轮,所谓四足,就是车旁前后装四条木柱,行车停车时不易倾倒。...流马是改良的木牛,即人力四轮车。”

还有人认为木牛流马是一物,它具有牛的外形,马的步态,后面装有双把可推的小车。

独轮车小史

独轮车,古称“穷”,出现于西汉末东汉初,许慎《说文解字》车部有-个“穷”字,解释为“一轮车”。

四川成都杨子山汉墓的画像石、四川渠县燕家村、蒲家湾汉代石阙上都有独轮车的形象。独轮车的特点是:中间只有一个车轮,一般只一人推动,既可坐人又可载物。

不论平原、山地或狭窄的路上都可使用,它在当时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在交通史上是划时代的重要发明,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大约过了10个世纪,欧洲才开始使用。

唐代的交通

发展交通有利于繁荣经济,唐王朝为了经济的繁荣,非常重视交通的发展,在唐代,国内交通网主要是由国家控制的遍布全国的驿道。

驿道上一般每隔30里置一驿站,中唐时期全国共有驿站1639所,即使最偏僻的地方也有驿道和驿站。

譬如位于鄂西山区的房州和位于秦巴山区的商州,一向与外界阻隔极不开化,玄宗与德宗时,分别给二州修驿道、置驿站,终于使之脱离历史甚久的封闭状态。

驿站分水驿、陆驿和水陆两用驿三类,水驿配船,陆驿配马水陆两用驿船马兼配,驿马一匹另给牧地40亩。

此外,国家每年大约还要支出100万贯钱,用于驿道和驿站的经营和维修,驿站虽然主要为国家公差服务,但外国和少数民族商旅也大多熙来攘往于驿道之上。

驿道两旁,鳞次柿比着无数专门接待商旅的民间店肆,这些民间店肆不仅照顾商旅的食宿,还养驴出赁号称驿驴,给商旅带来极大的方便。

唐朝发展交通,重视因地制宜。隋代供皇帝游乐的大运河,到唐代得到进一步修整,成为南北清运的大动膝。

东海风急浪大,内河船只难以适应,就物舞,养海运水手,发展海运事业、仅东海之获的费、美、沧、藏制非颗业游运水手就有3400人之多。

西域沙漠浩、罪难以建文,就特别%节坊,培养能够走远路的长行马。西州的长行马在西域颇负盛名,数最运远超过当地的驿马。

唐朝与外国联系,有专门的交通道。据记载,主要有七条:一为安东道福高丽。二为渤海道,通渤海、高丽、日本。

三为云中道,四为回鹘道,丝丽塞外少数民族地区。五为西域道,通西域各国。六为天竺道,通南亚各国七为海夷道,通欧、非、西亚各国。

唐王朝的交通,比以往的各个王朝都要发达,为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