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介绍 >

独树一帜的北宋诗人黄庭坚生平简介

88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4-25 21:34:15    

在北宋后期文坛上,黄庭坚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同秦观、晁补之、张耒同出苏轼门下,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又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他不仅长于诗词文赋,是南宋“江西诗派”的开创者,而且对于中国古代绘画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他的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家”。他平生注重学问文章,尤看重道德修养。苏轼说他“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是恰如其分的。他的人品和作品,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他的父亲黄庶一生都作州、府的从事官,最后才做了代理的康州令,是一位专学杜甫的诗人。母亲姓李,出身于书香仕宦大家,她的哥哥李常能诗善文,学问宏富,又是有名的藏书家。庭坚自幼即受到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氛的熏陶,他又有警悟的禀赋,七岁就写出了《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舅父李常到他家来,随便取架上的书问他,他都能对答如流,使李常非常惊奇,夸赞他“一日千里”。他学习刻苦,阅读范围很广泛,除纵览六经外,还博涉老、庄和内典,乃至小说杂书等。十六、十七岁时,李常便带他到淮南游学,于是他结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孙莘老。孙莘老非常赏识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不仅热心地向他讲做人和写诗的道理,还把女儿兰溪女许配给他。后来兰溪女病故,庭坚续娶了诗人谢师厚的女儿。谢师厚在诗坛上也是以学杜著称的,他将诗法传授给庭坚。可见,庭坚诗学杜甫,是有家传的。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和英宗治平三年(1066),庭坚先后两次赴乡举,都考中头名。第二次乡试,要考生以“野无遗贤”为题赋诗。主考官读到庭坚试诗中“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两句时,击节称赞说:“此人异日当以诗名扬四海!”治平四年,庭坚赴礼部试,以进士登第,授叶县尉。次年赴叶县任职。熙宁五年(1072)举行学官考试,他又以优异成绩考中,除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当时任北京留守的大臣文彦博特别器重他,他在北京一直留任到元丰二年,共计八年。元丰三年(1080)庭坚改官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他从汴京到江南赴官,中途过舒州,游览了三祖山山谷寺的石牛洞。那里幽美的风景使他神往,于是他取山谷寺名作自己的别号,从此他就自称“山谷道人”。

青年庭坚春风得意,踌躇满怀。他在诗中大量地抒写自己要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也写了不少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臂如他在《流民叹》中,对逃荒避灾的流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沉痛地感叹“一箪岂能续民命”。在《戏咏江南土风》中,他把淳朴的乡土风习、农民辛勤的劳动和他们所遭受的沉重封建剥削交织起来抒写,对当时农村生活作了真实、生动的反映。

他这时的诗,尤其是七律,在艺术表现技法上也已相当成熟,章法谨严细密,用典灵活多变,注意字句的提炼,力避陈旧浅俗,富于一种清新、劲健、奇峭的独创风格,同杜诗有一些相似,却又自成一家。请看: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登快阁》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寄黄几复》

以上二诗,一写登阁的快意,一抒怀友的伤感,都能将鲜明的景色、真挚的感情和对于人生的深沉感慨,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诗中几乎每一句都有来历出处,却不露痕迹;对“四立壁”和“三折肱”等典故的运用,又善于变化生新;全篇诗意一气盘旋而下,中间颇得抑扬顿挫、一唱三叹之致。由于有真情实感,诗人实践他的“脱胎换骨”和“点铁成金”的创作主张获得了成功。

在黄庭坚一生的交游中,恐怕没有比同苏轼的结交更为重要的了。这件事对于庭坚的诗歌创作、政治命运乃至终身遭遇,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庭坚早就仰慕东坡泉涌的文笔和照人的风采,苏轼也很想认识庭坚这位诗坛的后起之秀。元丰元年(1078)秋天,庭坚到卫州试举人返回到北京,在友人郑掾家里首次见到了东坡。两位互相渴慕已久的诗人一见倾心。东坡知徐州后,庭坚便给东坡写了一封信,随信寄去新作《古风》二首。东坡读后非常高兴,赞扬这两首诗“托物引类,得古诗人之风”,并且高度评价庭坚具有“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轻外物而自重”的人格(《答黄鲁直书》)。庭坚接信后无比兴奋。他在诗中激动地说:“天下无相知,得一已当半。”(《再和寄子瞻闻得湖州》)

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这年四月,黄庭坚被召为秘书省校书郎,赴京修撰《神宗实录》。不久,苏轼、苏辙兄弟被召回朝,都成为朝廷显要;秦观、张耒、晁补之也入京参加修撰《实录》,被

远谪南荒的王定国也返回了汴京。一时朝

中诗人济济,旧友新交会聚一堂。从元丰八年秋到元佑八年(1093)冬,一共将近九年,是黄庭坚生平最快意的时期。他在修史之余暇,经常同苏轼等友人交流学问,切磋诗文,品评书画,游览名胜。他与苏轼相互推重,引为知己。东坡虚心地向他学习写“山谷体”诗,他以诗向东坡真诚表白:“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次韵道之》)指出自己的诗缺乏东坡诗那种阔大气象和磅礴气势。他们也能够坦率地相互提出批评意见。例如,庭坚曾说过,东坡文章妙一世,而诗有时尚不逮古人(王林《野客丛书》卷七)。东坡赞赏庭坚:“诗文如蝤蛑、江瑶柱,格韵高绝,盘飱尽废”,却又幽默地指出:“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庭坚作了一首《浣溪沙》(渔父词),东坡肯定了这首词“清新婉丽,真得渔父家风”,同时批评说:“然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此渔父无乃太澜浪乎?”(均见《东坡题跋》)山谷和东坡两人的友谊和文字交游,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庭坚在文学上肩随东坡,在政治上却比较超然,并不介入党派斗争。他有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又能够比较客观地、公正地看待王安石及其变法革新的得失。王安石下台后,他在诗中屡次赞美和怀念这位半山老人。南宋人黄震说,在《山谷集》中难得找到一句党同伐异之言(《黄氏日钞》卷六十五)。庭坚的思想、言行有一种自始至终的一贯性,在当时风云变幻的政局中,这是难能可贵的。然而,由于同苏轼有亲密的文学缔交,庭坚在政治上自然被人看成是反对变法的旧派党人。于是党派斗争的险恶漩涡,无情地把他卷了进去。

元佑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死了,哲宗亲政。打着新派旗号的投机分子章惇、蔡卞等人执掌了大权,他们对旧派施行残酷的打击报复。死去的司马光、吕公著被夺去了谥号,活着的吕大防、刘挚、范纯仁和苏轼兄弟先后被贬谪。本来黄庭坚等人修撰《神宗实录》史料翔实、文采斐然,高于前代;被称誉为“元祐史笔”。但蔡卞到了史院后,却指使人从《实录》中摘引了一千多条材料,罗织成“诋毁先帝神宗”的罪名,对参加修撰《实录》的前史官们分别传讯。这时,许多人悚惧失据,庭坚却从容镇定,根据史实直言以对,逐条反驳,使陷害者罗织的上千条罪状大都落了空。蔡卞等人不甘罢休,又挑剔出庭坚曾书写“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一语,逼问这是否影射、攻击先帝。庭坚毫无惧色,坦然回答说:“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当时的人们,都佩服庭坚胆子壮,并非只是儒生文士而已。

绍圣二年(1095),庭坚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在彭蠡湖上,遇到了赴惠州贬所途中的苏轼。两位诗人相互勉慰,依依惜别。在政治逆境中,庭坚甘心与朋友同患难,表现出中国古代“士君子”贵节义、重友谊的传统美德。

庭坚由汉水趋江陵,沿长江上夔峡。一路上山川险阻,跋涉艰难。他仿效同自己命运相似的唐代诗人刘禹锡,以四川民间歌谣《竹枝词》的形式,状奇险之景,抒悲凉之情,表忠君之志:“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竹枝词》二首)诗人到黔州后,又被移到更荒远的戎州(今四川宜宾),一共在黔、戎两州生活了六年。这是他平生最困苦的一段岁月。但由于得到当地州官和群众的关怀照顾,庭坚终于熬了过来,而且壮志犹在,诗情未减。居黔时,他在一幅《蚁蝶图》上题了一首六言诗:“蝴蝶双飞得意,偶然毕命网罗。群蚁争收坠翼,策勋归去南柯。”以“托物寓意”的手法,对当权者予以揭露和嘲讽。传说崇宁间这幅《蚁蝶图》偶为人携带入京,在相国寺的市场上出售,被蔡京门客获得,呈交给蔡京。他看了画上题诗,大怒,打算给庭坚更重的处罚。恰好有人报说庭坚已贬死宜州,这才作罢。

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庭坚被起复为宣德郎,监鄂州(今湖北武昌)酒税。十月,又被改奉议郎、签书宁国军节度,但诗人都辞去了。直到次年春天,庭坚才从江安东下。诗人放舟大江,顺流千里,敞怀歌唱。两川云烟,三峡怒涛,一齐勃郁汹涌于诗人笔端。正如前人所评:“词章翰墨日益超妙”,“巫峡峻峰激流之势有以助之也。”(周必大《跋黄鲁直蜀中诗词》)请看他途经岳州时作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两首诗,景色壮丽,骨气奇高,把诗人万死投荒,脱险东来的欣幸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由于生活视野的开阔和一生生涯的坎坷,使诗人的作品愈来愈富有真实的感受和充实的内容,而那种“搜猎奇书,穿穴异闻”,过分追求瘦硬、新奇、怪癖的作品却比较少了。

崇宁元年(1102)庭坚求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获准。六月赴太平,作了九天的官,又罢为管勾洪州玉隆观。这是一个养老的闲职。因此诗人遂移到鄂州住下。不料,一个更大的灾祸又降临到诗人头上。当时,赵挺之任宰相,庭坚过去讥嘲过这个势利小人。转运判官陈举为了奉承赵挺之,就从庭坚不久前在荆州作的《承天院塔记》中摘取词句,给他锻炼出一个“幸灾谤国”的罪名。于是,庭坚被除名羁管宜州。面对这意外的打击,他的内心极度悲愤。这时,禅宗那种随缘任运的哲学成了他排遣痛苦的精神支柱。

庭坚于崇宁三年五、六月间才到达宜州。当时,那里地僻人稀,我不到宿处,诗人只好在一座颓圮、狭窄的古城楼上居住。终年弥漫的蛮烟瘴雨,使诗人身患瘴热病。崇宁四年(1105)九月三十日,庭坚就去世了,终年六十一。

他死后,宜州的老百姓很悲痛。人们把他居住过的城楼作为“山谷先生祠堂”,虔诚地祭祀他。

庭坚的诗今存一千五百四十七首(古赋及史容所未注的四百余首还不算在内)。这是诗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