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介绍 >

苏东坡生平简史分享

30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8 17:37:34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历史治水名人 ,苏洵的儿子。

苏轼 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 ,赐进士及第 (一说赐进士出身)。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年方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参加进士考试,便一举中第,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名扬京师。

1061年,苏轼、苏辙在欧阳修的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苏轼入第三等(一、二等皆为虚设),为“百年第一”,即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连宋仁宗赵祯都欣喜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如果不出意外,苏轼拜相只是时间问题。

但不幸的是,时局多变。

宋朝历史上在位最长、最仁厚的皇帝宋仁宗去世,而欣赏苏轼的宋英宗仅在位四年。

1068年腊月,当苏轼两兄弟为父亲丁忧回朝后,等待他的已非昔日的“平和”朝廷。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安徽阜阳)、扬州、定州(河北保定)等地。随着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1094年,也就是苏东坡57岁时,被贬到了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

苏东坡翻山越岭奔赴岭南的时候,他的老朋友章惇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成为新宰相。

苏东坡曾戏称,章惇将来会杀人不眨眼,不过那时二人还是朋友。后来的历史,完全验证了苏东坡的预言。苏东坡到惠州后,章惇一心想除掉他,以免他有朝一日卷土重来。由于宋太祖不得杀文臣的最高指示,章惇只能采取借刀杀人的老套路,于是派苏东坡的死敌程之才担任广南东路提刑,让苏东坡没有好日子过。苏东坡过得好了,他们便过不好。

无论怎样,生活还要继续。苏东坡曾在给友人的信中称,不妨把自己当成一个一生都没有考得功名的惠州秀才,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岭南,亦无不可。他依旧作诗,对生命中的残忍照单全收。他虽年过六旬,却从来不曾放弃自己的梦想,更不会听亲友所劝,放弃自己最心爱的诗歌。在他看来,丢掉诗歌,就等于丢掉了自己的灵魂,而正是灵魂的力量,才使人具有意志、智性和活力,尽管那些诗歌,曾经给他,并且仍将继续给他带来祸患。

此时,苏东坡写了一首名叫《纵笔》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首诗,苏东坡说自己虽在病中,白发萧然,却在春日里,在藤床上安睡。这般的潇洒从容,让他昔年的朋友、如今的政敌章惇大为恼火:“苏东坡还过得这般快活吗?”朝廷上的那班政敌,显然是不愿意让苏东坡过得快活的。他们决定痛打苏东坡这只“落水狗”,既然不能杀了苏东坡,那就让他生不如死吧。公元1097年,来自朝廷的一纸诏书,又把苏东坡贬到更加荒远的琼州(今海南省),任昌化军安置,弟弟苏辙也被谪往雷州(今广东省雷州市)。

苏东坡知道,自己终生不能回到中原了。长子苏迈来送别时,苏东坡把后事一一交代清楚,如同永别。那时的他,决定到了海南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确定墓地和制作棺材。他哪里知道,在当时的海南,根本没有棺材这种东西,当地人只是在长条状的木头上凿出臼穴,人活着存稻米,人死了放尸体。

苏东坡孑然一身,只有最小的儿子苏过,抛妻别子,孤身相随。年轻的苏过,过早地看透了人世的沧桑,这也让他的内心格外早熟。他知道,父亲被一贬再贬,是因为父亲功高名重,从来不蝇营狗苟。他知道,人是卑微的,但是父亲不愿因这卑微而放弃尊严,即使自然或命运向他提出苛刻的条件,他仍不愿以妥协来进行交易。有这样一个父亲,他不仅没有丝毫责难,相反,他感到无限的荣光。苏过在海南写下《志隐》一文,主张安贫乐道的精神。苏东坡看了以后,心有所感,说:“吾可以安于岛矣。”

苏东坡的命途,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但是对人生的热情与勇气,是他应对噩运的撒手锏。在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他除了写书、作诗,又开始酿酒。有诗有酒,他从冲突与悲情中解脱出来,内心有了一种节日般的喜悦。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下旨将苏东坡徙往廉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将苏辙徙往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

那一次,苏东坡先去海南岛北端的澄迈寻找好友赵梦得,不巧赵梦得北行未归。他满心遗憾,写下一通尺牍,交给赵梦得的儿子,盼望能在渡海以后相见。

这幅《渡海帖》,被认为是苏东坡晚年的书迹代表,黄庭坚看到这幅字时,不禁赞叹:“沉着痛快。”

无论对于苏东坡,还是他之后任何一个被贬往海南的官员,横渡琼州海峡都将成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段旅程。宋代不杀文官,那座大海中的孤岛,对宋代官员来说,几乎是最接近死亡的地带。因此,南渡与北归,往往成为羁束与自由的转折点。

越过南岭,经赣江入长江,船至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时,苏东坡跟米芾见了一面。米芾把他珍藏的《草圣帖》和《谢安帖》交给苏东坡,请他写跋,那是六月初一。两天后,苏东坡就瘴毒大作,猛泻不止。到了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苏东坡的旅程,就再也不能继续了。

七月里,常州久旱不雨,天气燥热,苏东坡病了几十日,到二十六日时,已到了弥留之际。

他对自己的三个儿子说:“吾生无恶,死必不坠。”

意思是,我这一生没做过亏心事,不会下地狱。

又说:“至时,慎毋哭泣,让我坦然化去。”

意思是说:“我要安静地离开人世,请忍耐、镇静。”

苏东坡病中,他在杭州时的旧友、径山寺维琳方丈早已赶到他身边。此时,他在苏东坡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

苏东坡气若游丝地答道:“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

钱世雄也凑近他的耳畔大声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

苏东坡又答道:“着力即差!”

苏东坡的回答再次表明了他的人生观念:世间万事,皆应顺其自然;能否度至西方极乐世界,也要看缘分,不可强求。他写文章,主张“随物赋形”,所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他的人生观,也别无二致。

苏迈含泪上前询问后事,苏东坡没有做出任何回应,溘然而逝。

那一年,是公元1101年,64岁。

苏东坡的生命里没有失败,就像《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所说的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苏东坡的婚姻

苏东坡天众奇才、风流多情,一生共有三位妻子。

一原配,一继妻,一红颜知己。

公元1056年,19岁的苏东坡与16岁的王弗结为夫妻,开始了两人的十年恩爱之旅。

王弗乃进士王方之女,生的是聪慧灵秀,又通晓诗文。

夫妻二人朝暮共处,伉俪情深,生下一子苏迈。

然而好景不长,27岁的王弗病逝,少年夫妻阴阳两隔。

临终前放心不下幼儿苏迈,恳求苏轼续娶自己的堂妹,方便照顾一家老小。

苏轼与王弗夫妻情深,听闻噩耗,深受打击,不敢相信王弗已经离他而去。

多年后,扫墓祭拜,看见坟冢一片荒凉,心下悲痛大哭,并作一词道尽悲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年40岁。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逝世,苏轼还沉浸在亡妻离去的伤感中,不想马上续娶。

三年之后,也就是苏东坡33岁时,娶了第二任妻子王润之,此时王润之已经21岁。

王润之是王弗堂妹,为人勤快,真诚至善之人。

她没有像王弗那样,读过很多书,不通诗文,不善书墨。

嫁入苏家后,她视苏迈如己出,后来又为苏轼生下两子苏迨,苏过,最终都抚养成人。

在苏轼身陷“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与苏轼共患难,同进退,这令苏轼大受感动,夫妻之情更加深厚。

初到黄州时,更是如同普通乡下夫人,春米种田,养蚕织布,供养一家。

话说因为“乌台诗案”,王润之认为苏轼所作诗词容易惹来是非,于是将其手稿全部焚毁,来保全一家安宁。

苏轼听闻此事,并不生气,也未责怪他,足以见得王润之在他心中地位。

然而,相伴二十五年,王润之还是病逝了,去世时只有46岁,此时苏东坡已经58岁。

最后一位妻子颇为传奇,她就是杭州名妓王朝云。

王朝云,杭州人,有一次朋友请苏轼赴宴,宴会上看见12岁的王朝云,朋友见苏轼喜欢,就将王朝云送给了他。

王朝云12岁入府,做王润之的丫鬟,18岁升为如夫人,很是受苏轼宠爱。

王润之病逝后,成为苏轼之妻。

话说杭州遇到王朝云时,苏轼文思泉涌,写了很多名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王朝云在诗词赋上很有天赋,有通晓音律,苏轼引以为红颜知己。

公元1094年,苏轼再次被贬惠州,惠州多生瘴气,家里儿孙不敢一起随苏轼赴任。

只有王朝云愿与苏轼一同前去,可惜到达惠州一年半后,不幸病逝,死时只有34岁。

此时苏东坡60岁,虚岁61。行之暮年,又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也就是说王朝云比苏轼大26岁。

有时半夜回想,不免有些寂寞凄凉。

《悼朝云》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临终时,却叮嘱儿孙只与她合葬在一起。

苏东坡死后与王润之葬在一处,“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相关文章